yl8cc永利-官方网站

快速导航
首页 物理百十 院内门户 English |
  • 关于我们
    • 经理寄语
    • yl8cc永利官网简介
    • 历史沿革
    • 公司机构
    • 下属单位
    • 双年报
  • 教职员工
    • 教研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院士
    • 人才计划
    • 博士后
    • 行政人员
    • 离退休人员
    • 招聘信息
  • 新闻公告
    • yl8cc永利官网
    • 通知公告
  • 学术活动
    • 日历
    • 百年物理讲坛
    • 物院论坛
    • 格致论坛
    • 物理之美
    • 博士后科学沙龙
    • 学术报告
    • 学术会议
  • 公司产品
    • 旗下产业
    • 研究生教育
    • 招生信息
  • 科学研究
    • 研究方向
    • 重大项目
    • 科研机构
    • 科研成果
  • 物理员工
    • 员工信息
    • 重大活动
    • 员工活动
    • 员工捐赠
    • 联系我们
  • 办公服务
    • 教师事务
    • 员工事务
    • 科研管理
    • 交流访问
    • 员工基金
    • 综合服务
    • 文件下载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理论物理研究所+
QCD和强子物理 电弱理论与新物理 核结构与中高能核物理 凝聚态理论 超弦理论与宇宙学 等离子体物理
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
宽禁带半导体 超导与低温实验研究 低维纳米材料 纳米半导体与半导体光子学 磁学与新型磁性材料 软凝聚态物理 扫描探针显微学 凝聚态理论
现代光学研究所+
纳米光子学与表面等离激元物理 超快光谱与介观光学 飞秒强场光物理与相干操控 介观结构与量子调控 微纳光子学与生物传感 有机介观光电子器件及物理 功能材料与器件集成 光学理论与量子信息
重离子物理研究所+
自由电子激光及射频超导加速器 RFQ加速器与中子照相 加速器质谱 离子束物理及应用 中子与裂变物理 静电加速器实验室 等离子体理论研究
技术物理系+
实验核物理 晕核与核天体理论 核结构与核衰变理论 高能实验物理 核物理应用于核技术
天文学系+
宇宙学与星系形成 高能天体物理 星际介质物理、恒星与行星系统 粒子天体物理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大气动力学 气候变化 中小尺度数值模拟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环境 云物理与大气化学 物理海洋与气候变化 大气辐射与遥感
量子材料科学中心+
凝聚态实验 凝聚态理论 凝聚态计算
重大项目
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刘开辉课题组实现石墨烯防腐机理突破
发布日期:2023-11-20 浏览次数:
  供稿: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  |   编辑:陈伟华   |   审核:杨学林

yl8cc永利官网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开辉教授与上海科技大学王竹君教授等合作者揭示了铜上双层石墨烯的双面各异掺杂机制,成功实现了对铜箔的超高效防腐,可在200 ℃下保护铜箔1000小时以上,达到了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中要求的1000倍,有望拓展铜在高温、高湿等极端环境下的应用前景。2023年11月17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双面各异掺杂双层石墨烯增强铜抗腐蚀性能”(Enhanced copper anticorrosion from Janus-doped bilayer graphene)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随着以铜为代表的金属电极材料在微电子、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因电极腐蚀带来的器件性能退化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集成器件的极限功率与性能表现。石墨烯因在单原子层厚度上具备优异的防渗透能力和极高的化学稳定性,被认为是金属保护涂层的重要备选之一。然而,石墨烯-金属体系通常具有弱的界面耦合作用和强的表面电化学活性,在水、氧气等腐蚀性分子接触石墨烯-金属表面时,界面扩散和电化学反应极易发生。有研究表明,在长时间、高湿度的环境下,石墨烯甚至会加速铜的腐蚀,这使以石墨烯为代表的原子层防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面临着巨大挑战。

图1:双层石墨烯覆盖铜的抗腐蚀性能

针对上述难题,刘开辉团队与合作者利用双层石墨烯覆盖,实现了高效(200 ℃下1000小时,室温环境下5年)的铜表面腐蚀保护(图1)。并且,研究团队证明,此方法的有效性与铜的晶面、石墨烯的堆叠方式无关,且适用于高温(高至600 ℃)、高湿(80 ℃水中浸泡)等多种环境,极大地扩展了石墨烯原子级防腐涂层的应用前景。精细的电子能带结构计算与实验表征证明,铜上双层石墨烯具有双面各异的掺杂机制:底层石墨烯与铜具有更多的电荷转移和更强的相互作用,导致腐蚀性分子的界面扩散更加困难;而顶层石墨烯则几乎未被掺杂而接近电中性,有效抑制了表面电化学反应的发生。该技术有望为铜在氧化环境中的集成化应用开辟道路,也为下一代电子器件和光电器件的微型化提供了新的机遇。

yl8cc永利官网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博士生赵孟泽、博新博士后张志斌和上海科技大学史武军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刘开辉、王竹君和张志斌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其他主要合作者还包括永利集团李新征教授、吴慕鸿副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刘志教授、柳仲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灿副教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付莹研究员等。

研究工作得到了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腾讯基金会、上海科技大学双一流创业基金等相关项目及永利集团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上海科技大学大科学中心、硬X射线自由激光装置、高性能计算共享服务平台,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的大力支持。

论文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3357-1

上一篇:刘运全、何琼毅课题组在强量子光场下氢原子光电离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下一篇:北大天文学家领衔国际团队揭示超致密矮星系的起源

  • 院庆廿年
  • 学术会议
  • 招聘信息
  • 招生信息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9号

邮编: 100871

电话: 010-62751732


北大物理人

Copyright © yl8cc永利-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