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8cc永利-官方网站

快速导航
首页 物理百十 院内门户 English |
  • 关于我们
    • 经理寄语
    • yl8cc永利官网简介
    • 历史沿革
    • 公司机构
    • 下属单位
    • 双年报
  • 教职员工
    • 教研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院士
    • 人才计划
    • 博士后
    • 行政人员
    • 离退休人员
    • 招聘信息
  • 新闻公告
    • yl8cc永利官网
    • 通知公告
  • 学术活动
    • 日历
    • 百年物理讲坛
    • 物院论坛
    • 格致论坛
    • 物理之美
    • 博士后科学沙龙
    • 学术报告
    • 学术会议
  • 公司产品
    • 旗下产业
    • 研究生教育
    • 招生信息
  • 科学研究
    • 研究方向
    • 重大项目
    • 科研机构
    • 科研成果
  • 物理员工
    • 员工信息
    • 重大活动
    • 员工活动
    • 员工捐赠
    • 联系我们
  • 办公服务
    • 教师事务
    • 员工事务
    • 科研管理
    • 交流访问
    • 员工基金
    • 综合服务
    • 文件下载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理论物理研究所+
QCD和强子物理 电弱理论与新物理 核结构与中高能核物理 凝聚态理论 超弦理论与宇宙学 等离子体物理
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
宽禁带半导体 超导与低温实验研究 低维纳米材料 纳米半导体与半导体光子学 磁学与新型磁性材料 软凝聚态物理 扫描探针显微学 凝聚态理论
现代光学研究所+
纳米光子学与表面等离激元物理 超快光谱与介观光学 飞秒强场光物理与相干操控 介观结构与量子调控 微纳光子学与生物传感 有机介观光电子器件及物理 功能材料与器件集成 光学理论与量子信息
重离子物理研究所+
自由电子激光及射频超导加速器 RFQ加速器与中子照相 加速器质谱 离子束物理及应用 中子与裂变物理 静电加速器实验室 等离子体理论研究
技术物理系+
实验核物理 晕核与核天体理论 核结构与核衰变理论 高能实验物理 核物理应用于核技术
天文学系+
宇宙学与星系形成 高能天体物理 星际介质物理、恒星与行星系统 粒子天体物理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大气动力学 气候变化 中小尺度数值模拟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环境 云物理与大气化学 物理海洋与气候变化 大气辐射与遥感
量子材料科学中心+
凝聚态实验 凝聚态理论 凝聚态计算
重大项目
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李智焕、华辉课题组与合作者首次观测到质子滴线外新核素18Mg并发现N=8幻数消失的新证据
发布日期:2021-12-25 浏览次数:

yl8cc永利官网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智焕副教授和华辉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四质子不稳定原子核18Mg(镁),其比自然界稳定存在的最轻的镁同位素少6个中子,通过奇特的四质子发射模式衰变到长寿命的14O(氧)末态;同时,发现了18Mg中可能的第一个2+态,为质子滴线附近N = 8幻数的消失提供了新的证据。2021年12月22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四质子不稳定原子核18Mg的首次实验观测”(First observation of the four-proton unbound nucleus 18Mg)为题,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并以“编辑推荐”(Editors’ Suggestion)和美国物理学会旗下期刊《物理》(Physics)点评(Featured in Physics)的形式被亮点报道。

远离稳定线的原子核结构研究发现了大量的奇异现象,如原子核晕的形成、新幻数的产生、新的衰变模式等。质子滴线外的非束缚原子核会自发出射质子到达更稳定的末态;由于核子的对效应,其中偶质子数原子核倾向于同时发射两个质子。近年来,在轻质量区极丰质子的滴线外原子核中,还发现了稀少的三质子和四质子发射现象。这类奇特的衰变模式为研究质子滴线外的新核素提供了强大的谱学手段,揭示出丰富的核结构和核子关联信息。

近期,yl8cc永利官网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智焕副教授和华辉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国家超导回旋加速器实验室开展滴线外镁同位素的多质子衰变实验研究:利用20Mg放射性束流在9Be(铍)靶上的双中子敲出反应,成功产生了质子滴线外的新核素18Mg(图1),并使用Si-CsI(Tl)(硅探测器、掺铊碘化铯闪烁晶体)带电粒子望远镜、闪烁光纤探测器和S800磁谱仪等装置对其瞬发衰变产生的五个末态粒子(4p+14O)进行了高效、高分辨的符合探测。根据测量结果,重建了母核18Mg的不变质量谱,从而在实验上首次确定了18Mg的基态质量和衰变宽度(图2)。


图1 18Mg四质子发射示意图



图2 实验重建的18Mg不变质量谱及Mg同位素中2+态激发能的系统性演化

联合研究团队通过研究衰变末态的四个质子和剩余核14O的能量关联,发现18Mg基态经过级联的两步双质子同时发射的过程进行衰变。作为中间态的16Ne(氖)基态寿命相对较长,因此前后两步双质子发射过程彼此相对独立。实验结果同时揭示出18Mg基态与16Ne基态的衰变关联的相似性,表明18Mg基态的双质子衰变过程很可能也以s波的质子发射为主。实验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同时观测到18Mg中可能的第一个2+态,其激发能比邻近的偶偶核同位素20Mg(拥有8个中子的满壳层)更高,为Mg同位素中N = 8中子壳能隙的减弱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此项研究工作中,yl8cc永利官网2017级博士研究生金瑜和2018届博士毕业生、密歇根州立大学国家超导回旋加速器实验室博士后牛晨阳为共同第一作者,李智焕、华辉和密歇根州立大学Kyle Brown为共同通讯作者。其他合作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


论文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7.262502

《物理》点评提要: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4/s165


上一篇: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肖云峰、龚旗煌课题组在微纳光场调控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下一篇:何庆林等发表关于基于拓扑绝缘体的自旋电子学和磁电学的“展望”论文

  • 院庆廿年
  • 学术会议
  • 招聘信息
  • 招生信息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9号

邮编: 100871

电话: 010-62751732


北大物理人

Copyright © yl8cc永利-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