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8cc永利-官方网站

快速导航
首页 物理百十 院内门户 English |
  • 关于我们
    • 经理寄语
    • yl8cc永利官网简介
    • 历史沿革
    • 公司机构
    • 下属单位
    • 双年报
  • 教职员工
    • 教研人员
    • 工程技术人员
    • 院士
    • 人才计划
    • 博士后
    • 行政人员
    • 离退休人员
    • 招聘信息
  • 新闻公告
    • yl8cc永利官网
    • 通知公告
  • 学术活动
    • 日历
    • 百年物理讲坛
    • 物院论坛
    • 格致论坛
    • 物理之美
    • 博士后科学沙龙
    • 学术报告
    • 学术会议
  • 公司产品
    • 旗下产业
    • 研究生教育
    • 招生信息
  • 科学研究
    • 研究方向
    • 重大项目
    • 科研机构
    • 科研成果
  • 物理员工
    • 员工信息
    • 重大活动
    • 员工活动
    • 员工捐赠
    • 联系我们
  • 办公服务
    • 教师事务
    • 员工事务
    • 科研管理
    • 交流访问
    • 员工基金
    • 综合服务
    • 文件下载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理论物理研究所+
QCD和强子物理 电弱理论与新物理 核结构与中高能核物理 凝聚态理论 超弦理论与宇宙学 等离子体物理
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
宽禁带半导体 超导与低温实验研究 低维纳米材料 纳米半导体与半导体光子学 磁学与新型磁性材料 软凝聚态物理 扫描探针显微学 凝聚态理论
现代光学研究所+
纳米光子学与表面等离激元物理 超快光谱与介观光学 飞秒强场光物理与相干操控 介观结构与量子调控 微纳光子学与生物传感 有机介观光电子器件及物理 功能材料与器件集成 光学理论与量子信息
重离子物理研究所+
自由电子激光及射频超导加速器 RFQ加速器与中子照相 加速器质谱 离子束物理及应用 中子与裂变物理 静电加速器实验室 等离子体理论研究
技术物理系+
实验核物理 晕核与核天体理论 核结构与核衰变理论 高能实验物理 核物理应用于核技术
天文学系+
宇宙学与星系形成 高能天体物理 星际介质物理、恒星与行星系统 粒子天体物理
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大气动力学 气候变化 中小尺度数值模拟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环境 云物理与大气化学 物理海洋与气候变化 大气辐射与遥感
量子材料科学中心+
凝聚态实验 凝聚态理论 凝聚态计算
重大项目
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光增强的离子迁移现象
发布日期:2017-01-05 浏览次数: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光增强的离子迁移现象

最近,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型(CH3NH3PbI3)太阳能电池由于高吸收系数、平衡的电子空穴迁移率、可调控的带隙、极高的量子发光效率和较大的缺陷容忍度等一系列特点使得此类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在短短几年之内超过了22%。目前困扰钙钛矿电池的最大障碍在于其稳定性问题,除去此类电池在潮湿环境中不稳定之外,研究还发现此类电池在光照下的稳定性衰减更为迅速,并且随光强增强稳定性衰减更快。由于有机无机钙钛矿材料属于离子导体,离子迁移过程主导着电池中的许多奇异行为。因此研究光照下钙钛矿材料中的离子迁移行为对于深入理解光照下稳定性变差的根本机理至关重要。

近期,由俞大鹏院士领导的yl8cc永利官网“纳米结构与低维物理”研究团队在该领域取得新进展。该团队赵清教授和刘开辉研究员等利用实验室自行搭建的温度,光强,电场三场共同调制的集成测试系统,对CH3NH3PbI3薄膜进行了变温(17-295 K)和不同光强(0-20 mW/cm2)下的恒电流测试,发展了一整套将钙钛矿材料中的电子电导与离子电导分离开来的方法。通过系统和定量分析,得到了CH3NH3PbI3在不同光强下离子迁移的活化能数据。发现随着光强的增强(从0增大到20 mW/cm2),活化能降低了五倍左右(0.82 to 0.15 eV)。这强有力的证明了离子迁移在光照下得到了显著增强,而离子迁移的增强会导致更多的缺陷态产生,从而导致电池效率的下降。此工作很好的揭示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光照下稳定性变差的根本原因,并为今后如何进一步提升钙钛矿电池的稳定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科学依据,指出有效抑制离子迁移是提高电池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图:有机无机钙钛矿薄膜中光增强的离子迁移的定量化描述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Nature.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2016; doi: 10.1038/lsa.2016.243.,博士研究生赵怡程为第一作者,赵清教授和刘开辉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永利集团电子显微镜实验室、量子物质科学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及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的大力支持。

上一篇:“极端光学研究创新团队” 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纳米尺度单颗粒光学检测研究综述

下一篇:北大方哲宇-朱星课题组在Chemical Reviews上发表近场光学微区光谱研究综述

  • 院庆廿年
  • 学术会议
  • 招聘信息
  • 招生信息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9号

邮编: 100871

电话: 010-62751732


北大物理人

Copyright © yl8cc永利-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